媒体印象

2017年12月25日张家口日报—市民协:做民间文艺薪火的执炬者

作者:外宣办 发布时间:2017-12-25 点击数:3328

 

本报记者 郝莹玉

  从历史起源到演化转变,每一项民间艺术都有悠久的历史脉络,把这些传播下去,让更多人认识,才是最好的传承。因为一个非遗项目,不仅体现了一种技艺的精湛,更体现出我们民族文化的魅力。
  学校是文化的聚集地。我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三年来,走进市职教中心、河北北方学院、市第十中学等大中专院校,进行民间文化普及教育,从青少年抓起,从学校推进。
  期间,先后有民俗、故事、楹联、灯谜以及剪纸、花丝镶嵌、面塑、烙画、景泰兰沙画、中国结、舞龙、舞狮等十几个民间文化项目进到课堂,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校是文化的聚集地
  “明年是狗年,各位同学将学做面塑 《金狗祈福》。你们手里有红、黑、白、黄等颜色的面料,红的做小狗的舌头,黑的做小狗的眼睛……”为了近一步推动民间艺术进校园工作,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民间艺术知识,近日,河北省面塑工艺美术大师、张家口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李宁走进我市经开区北新渠小学,讲解面塑知识,并指导师生制作面塑作品。
  “以前从来不知道面塑,也很少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艺术’,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有了切身的体会,也掌握了面塑制作的一些基本知识。这次制作的作品不太满意,以后还会继续学习面塑。” 五年级学生罗翌伟说。
  “通过进校园活动,我感受到了孩子们无论是在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还是学习的悟性上,都让人惊叹。以后我还会更多参与这样的活动, 把民间艺术知识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更多了解传统文化。”李宁感慨地说。
  认可就是动力。民俗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也在不断完善改进,针对学校办学特点,学生们的兴趣需求,传授教学适合的非遗项目。三年来,有二十余位民间文艺家进行了义务授课,为弘扬民间文化、扩大民间艺术的影响力做着积极努力。

  培养传承人的素质
  “我们提倡非遗传承人 ‘不仅要会动手,还要学会动口’,这是作为传承人应有的素质,只有能讲得出来,传得出去,才能让这些精湛技艺传承发展。”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吴桐说。
  走进蔚县十一个乡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是民间文艺家们的又一次统一行动。吴桐带领志愿者们来到代王城镇张中堡村为该村图书室赠送了书籍,并与村委会委员及村民座谈, 了解村里实际情况后, 准备明年利用村民农闲时,来村子里组织村民学习手工艺制作,并为学校学生传授面塑、烙画等民间手工艺,同时也会带音协的会员来,把村里的乐器利用起来。
  剪纸艺术大师高佃亮十余年来一直义务培养剪纸艺人,他多次到学校为学生上剪纸课;省级面塑工艺美术大师李宁,利用自身优势到西合营镇横涧村教村里的妇女制作面塑;省烙画工艺美术大师田永明到阳眷镇古道渠新村为村民讲解烙画技法;毛篮篮制作传人冀泽民给杨庄克村带去了民间社火专用的传统灯笼毛篮篮, 现场教村民制作;郑瑶一直从事掐丝珐琅沙画的制作,她不仅赠送给咸周村村委会自己创作的沙画,还带去了制作沙画所需的材料……

  形式多样的文化帮扶
  民间文艺的根在基层、 在民间,因而走进基层, 走进乡村是贴近群众、 贴近生活的最佳方式, 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也得到了艺术反哺。
  民间文艺志愿者闫宪、 张旭岩、朱阅平、 於全军、 刘慧敏等人也分别走进我市各个村庄, 为村里赠送各类图书以及春联等。 在走访过程中, 他们了解到当前乡村存在的文化问题, 很多村子小学中学撤并后, 没有文化聚集点, 村里很少有日常文化活动, 他们迫切需要有人能到村里教个手艺, 把闲散人员集中起来, 做手工艺品, 既可以挣钱, 又能丰富生活。
  在下乡指导中, 民间文艺志愿者不仅听到了基层群众对文化的不同需求, 也寻找到了发挥自身艺术专长的出路, 开拓了创作思路与发展文化产业的构想。 “此行让我们感受到, 要利用民间文艺家的专长,来村里教大家手艺, 帮助村里找到切实可行的文化项目。” 民间文艺志愿者闫宪说, 大家在送文化下基层的过程中, 也被蔚县各村保护良好的大量古堡遗存、 精美壁画、 民间手工艺折服。 他们表示今后要开展更多形式的文化帮扶, 挖掘和保护地域文化, 做真正的民间文化使者。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图片)

记者手记
民间文艺是薪火相传的事业
郝莹玉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论述,为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我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积极组织民间文艺工作者践行总书记讲话精神,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间艺术为己任,开展了一系列下基层、进校园、走乡村志愿服务活动,为传统文化的普及推广、拾遗传承做出了努力。
  民间文化是广博深厚的,最贴近生活,最接地气,它充满着生活气息与艺术性。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在不为知晓的情况下,依然遵循着传承的脚步,顽强生存着,这一切艰辛都证明,民间艺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民间文艺来自人民,来自生活,它维系文化认同,承载国民乡愁,是民族文化复兴的坚实基础。我们要坚守文化家园,守护民间文艺的根脉,努力实现民间文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民间文化是过去与未来的引线,民俗民风是地域特色的集中表达,将精美的民间艺术展现在世人面前,是每一个民间艺术家的心愿。
  一次次的走进乡间、走进学校,不仅为基层送去了文化福利,也让志愿者们得到了丰富深刻的田野教育,真正被根植于民间的艺术反哺……传播民间文化的道路是漫长的,但民间文化的魅力也激荡着每一位民间文艺志愿者,他们甘心为弘扬民间艺术、传递民间文艺薪火而不懈努力。